- 刘子威;李雪莲;孙海波;李佳译;
当前经济恢复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预期和信心之上,但由于相关理论研究底层逻辑缺陷,“稳预期”政策未能精准切入关键环节,政策效果较为有限。本文通过梳理预期产生宏观经济影响的底层逻辑,以金融企业风险预期外溢为核心机制,构造理论框架,分析预期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提出“稳预期”政策建议。研究发现,金融企业风险预期外溢是预期产生宏观经济影响的重要机制;金融企业风险预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长达5个季度;“预期—金融—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逐渐显现,2013年后的金融冲击中,预期反超随机因子成为主要宏观经济影响因素。为此,政策层面应以金融企业的风险预期管理作为稳预期的核心抓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协同发力:在宏观层面,需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政策信誉,逐步推动相机抉择型政策向承诺型政策转变,且政策承诺的持续时长不少于4个季度;在微观层面,应强化中小金融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以防止负面风险预期过度外溢。
2025年08期 No.449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王昱;韩雷;夏一丹;
作为旨在有效激励员工、强化股东(资本)和员工(劳动)利益一致性的制度安排,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如何影响企业劳资收入分配还尚不明晰。本文研究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影响在融资约束较高、垄断势力较强、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低、资本密集度较高、劳动者议价能力较低弱的企业中更为明显。作用机制在于,一方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强企业优化劳动配置的能力;另一方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激励企业研发创新,强化企业优化劳动配置的动机。在优化劳动配置的能力和动机的双重作用下,企业通过扩大对研发人员等高素质劳动要素的雇佣推进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最终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在企业发展上,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提高企业营业收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创新质量和效率也具有正面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普通职工收入份额的提升上。综合来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兼具“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功能。
2025年08期 No.449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 肖韵;
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协同治理法治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以协同治理理论、法治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金融治理范式分析框架,系统解构了金融协同治理法治化的三重必要性逻辑。通过梳理两地金融法治演进轨迹,揭示出“制度供给碎片化—协同机制虚置化—治理效能表减化”的传导链条。发现协同立法迟滞、协作监管失衡以及司法协同耗散构成协同治理法治化阻滞的核心要素,其生成机理植根于区域利益博弈困境与跨域治理的复杂性。提出“立法协同的规范调适一盘管协同的机制整合—司法协同的生态优化—区域利益平衡的制度创新”的四维优化路径,以实现金融法治协同从形式整合到实质创新的范式突破。
2025年08期 No.449 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成李萱妮;刘渝琳;祖巧;张丽;
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就业市场,代际支持对子女应对就业压力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选取2016—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父母人力资本投资与直接经济支持均能促进子女收入提升。一方面,父母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发挥就业竞争效应提升子女的就业稳定性;另一方面,父母直接经济支持通过补贴子女就业拨寻成本发挥搜寻补偿效应,二者均对子女收入提升有推动作用。进一步地,父母人力资本投资对女儿收入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而父母直接经济支持对儿子和农村子女的收入更具有促进效应。对此,本文为父母人力资本投资与直接经济支持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也对当前经济环境下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具有政策启示。
2025年08期 No.449 9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彭刚;孙琳;代盈;廖晓叶;
低收入群体依然面临着一定的返贫风险,聚焦低收入家庭的抵御风险能力,探究互联网使用对低收入群体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全国住户调查五等份收入数据,测算各地区低收入群体标准,然后使用2012—2020年的CFPS数据,对低收入群体家庭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其影响及相应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可通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促进就业、拓展信息渠道,显著提升低收入群体家庭经济韧性,但在收入群体和年龄群体同存在着两大“数字鸿沟”。为此,政策上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建设,加快互联网普及和无意识;二是完善低收入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低收入群体“数字赋能”;三是针对不同群体差异化特征发展规划,以弥合“数字鸿沟”。
2025年08期 No.449 10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邱玉琢;周丹;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形式的贸易限制措施,不仅影响出口企业,还会波及产业链上的关联企业。本文利用2000—2022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实证探究绿色贸易壁垒冲击下产业链对外投资联动效应的内在机理。回归结果显示,焦点企业遭受绿色贸易壁垒冲击后,会通过产业链联动效应显著影响其上下游企业的投资决策;当焦点企业的行业竞争度较高、与上下游企业处于不同行业、与上下游企业地理距离较近时,绿色贸易壁垒对产业链投资联动效应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绿色贸易壁垒冲击下,产业链投资联动效应主要表现为对下游客户的前向扩散效应;上下游企业对外投资决策表现为被动激资或主动增资,但不存在主动减资行为:与反倾销调查相比,绿色贸易壁垒对上下游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更显著。本文丰富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链联动效应理论,为抵御贸易和投资风险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8期 No.449 12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 贺佳;
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税收优惠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是政府调控企业行为的重要工具。本文选取2015—2023年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研究税收优惠程度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适度推陈出新能够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和高管数字化背景具有调节作用,但是,税收优惠过度调整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并不十分理想,当税收优惠程度变化区间在3.09左右时,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果最强。此外,税收优惠程度变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鉴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税收优惠应该适度推陈出新,且其程度变化应该因企而异,鼓励市场竞争地位较强企业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企业管理层数字化能力。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视角,还为优化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新的参考。
2025年08期 No.449 13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