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科学

金融论坛

  • 人口老龄化、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与商业银行风险

    康书隆;李昊亮;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为稳定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可能会增加政府投融资规模,从而对地区金融稳定产生影响。本文使用2010—2020年的人口普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及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检验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老龄化主要通过降低地区经济发展动能多样化、增加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渠道影响银行风险,并且老龄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随人口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减弱。在考虑内生性、老龄化相对银行风险变化的长期性以及银行跨区经营等因素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发展银发经济与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人口老龄化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应重视人口老龄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提升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培育与人口结构相适应的消费需求等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2025年07期 No.448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 ESG的股票市场稳定效应——基于股价韧性视角的研究

    温军;高鹏飞;

    提升股票市场在负向冲击下的韧性表现已经成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关键一环。本文基于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股价韧性的视角考察上市企业践行ESG理念是否具有股票市场稳定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上市企业ESG表现的提升能够显著增强股票价格在负面冲击下的韧性表现进而发挥股票市场稳定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ESG表现的提升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股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性增强上市公司的股价韧性。进一步讨论发现,ESG表现对股价韧性的提升作用在ESG分歧水平较低和漂绿风险较低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明显。此外,ESG表现对股价韧性的积极影响具有明显的长期性,上一年度较优的ESG表现也会提升本年度的股价韧性。本文为理解ESG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风险等问题提供了参考。

    2025年07期 No.448 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供应链股权关联与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专业化创新

    戴川业;范琳琳;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中国遭受关键技术封锁的背景下,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专业化创新能力是增强中国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的关键路径。基于中国本土应用场景的创新合作和产业链协同是反制科技打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产业链协同治理与创新系统理论,构建“供应链股权关联—技术专业化创新—供应链韧性”分析框架,探究供应链股权关联对中小企业技术专业化创新的驱动机制及其供应链韧性强化效应。以2007—2022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供应链股权关联能通过客户需求驱动、知识溢出与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三重机制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技术专业化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链股权关联还能发挥“强链”“补链”功能,提升供应链韧性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交易成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或企业议价能力较弱的情境下,供应链股权关联的协同创新促进作用更强。本研究从供应链协调治理视角揭示了供应链股权关联在非对称权力依存结构下,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困境的微观机制,为优化“链长制”政策、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2025年07期 No.448 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数字技术何以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思考

    王娜;孔雅茹;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关键在于辩证把握“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统一。既要通过发展生产夯实物质基础,又需着力于公平分配实现均衡共享,并同步促进农民“精神富裕”。数字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而言,数字技术通过赋能乡村产业“做大蛋糕”,锚定均衡共享“分好蛋糕”,创新应用场景促进农民“精神富裕”,以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实践中,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仍然存在“数字侵蚀”“数字贫困”以及“数字悬浮”等现象,阻碍农村地区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与机遇,需要通过强化政府、企业与社会协同、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激活农民内生动力等措施克服关键掣肘,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

    2025年07期 No.448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新经济·新质生产力

  • 企业绿色转型的同群效应——基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实证研究

    朱劲松;梁小涵;

    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2014—2020年沪深两市上市企业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文本作为分析语料,利用词嵌入技术构建了企业绿色转型综合评价指标,继而考察了企业绿色转型的同群效应。研究发现,企业绿色转型在行业内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排除了“羊群效应”和“潮涌现象”的替代性解释。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企业绿色转型的同群效应遵循两大模仿原则:其一是逻辑模仿原则,即行业追随者更愿意模仿行业领导者的行为;管理层信心不足的企业更倾向模仿管理层信心较强企业的行为。其二是就近学习原则,即企业偏好于总是选择与自身所有权性质相同、连锁董事分布情况相似的企业作为参考对象,而非舍近求远。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绿色转型的同群效应会因企业污染程度、行业竞争状况以及外部信息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

    2025年07期 No.448 6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数字声誉对性别雇佣偏见的抑制效应:理论、实证与借鉴

    唐虹;费翔;

    基于统计性歧视与信号理论,使用Freelancer平台微观数据,探讨数字声誉对性别雇佣偏见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声誉通过降低雇主决策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依赖,提高了女性零工的雇佣概率;并且岗位价值强化了声誉作用,而声誉失真和劳动监视则削弱了这一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三阶治理路径:规范声誉系统可靠性、提升其透明度并嵌入“公平性约束”。针对中国零工经济中的“情感—技能”岗位极化、声誉指标的性别化构建及制度性排斥等问题,制度政策上:(1)建立女性零工数字技能工匠培训机构,提升其在技术岗位的竞争力;(2)创建“技能信用分”认证系统,提供标准化技能评级;(3)实施“政府—平台数据沙箱”制度,阻断性别歧视的数据溯源;(4)构建多方协同的动态监管机制,定期开展算法审计,推动平台建立更包容的决策系统。

    2025年07期 No.448 7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 跨境数字贸易的数据流动风险:传导机制与韧性规制

    李雪峰;黄亦宁;

    跨境数字贸易作为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国际贸易格局重构与价值链升级的同时,也面临着跨境数据流动风险。研究发现,跨境数字贸易数据流动风险呈现出“技术—数据”因果链与“数据—市场”扩散链的双重传导形态。技术架构的脆弱性与数据治理的碎片化构成风险生成的内源动力,而数据安全事件通过破坏交易信任、扰乱金融秩序、损害企业声誉等渠道形成风险扩散的乘数效应。针对既有治理体系存在的区域主导性、静态化与单向度缺陷,构建“动态监测—多元整合—协同治理”三位一体的韧性规制体系,即治理逻辑从风险控制转向韧性培育,制度供给从刚性约束转向弹性调适,治理结构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在此基础上,遵循“问题导向—制度常设—闭环管理—风险预防”的协同规制路径,以“技术驱动与数据溯源”为核心重构规则体系,突破传统治理边界,构建动态监测、多元参与、协同响应的韧性治理网络;重点强化预后性制度的自适应修复能力,通过弹性容错与迭代优化机制提升系统安全性;同步完善预防性制度的风险预控功能,建立基于情景模拟的应急响应框架,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从事后处置向全周期治理的范式转型。

    2025年07期 No.448 9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经济经纬

  • “公平”还是“歧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如何影响老年家庭脱贫质量

    王艳艳;张东玲;

    继续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完善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监测帮扶机制,是新发展阶段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举措。基于可持续脱贫理论,利用CFPS2012—2020年的相关数据,实证考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家庭脱贫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公平性”,领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够显著提升老年家庭脱贫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性”。按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果特征,可将老年家庭归类为无效型、低效型与高效型三种模式。此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仅拉大了混合家庭和老人家庭脱贫质量的差距,其还存在地域“歧视性”,对东部地区老年家庭脱贫质量的政策效果更强。基于此,建议调整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模式,加大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建设力度,确保全体农村老年群体能够真正从中受惠。

    2025年07期 No.448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 空间结构差异、生产要素流动与跨区域供应链稳定性

    马俊峰;杜志强;高雅婷;张莉沙;

    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富有韧性的跨区域供应链体系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任务,增强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在于提高跨区域供应链稳定性。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上市公司供应商和客户数据构造跨区域供应链集中度指标,借助高分辨率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测度空间结构差异指标,分析空间结构差异如何影响跨区域供应链稳定性。研究发现,空间结构差异会降低跨区域供应链稳定性,表现为空间紧凑度差异减少了跨区域供应链上游集中度和下游集中度。机制检验表明,空间结构差异通过阻碍人口流动、技术转让和异地投资,降低跨区域供应链稳定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空间结构差异对跨区域供应链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在文化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更近的城市间更大。进一步考察发现,市场化环境差距、商品市场整合差距和双边信任差距会削弱空间结构差异对跨区域供应链稳定性的抑制效应。研究建议,减少阻碍要素流动的空间壁垒有助于提高跨区域供应链稳定性,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25年07期 No.448 11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 税负粘性、流动性约束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

    冯曦明;张仁杰;

    税负粘性是造成减税降费与企业获得感不强之间矛盾的重要原因,其对现金流的挤占还可能引发企业减少社保缴费等策略性行为。本研究立足企业纳税支出的非对称特征,基于2010—202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系统考察了税负粘性对企业社保缴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税负粘性显著降低企业实际社保缴费率,且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高融资约束、劳动密集型以及非税务部门全责征管的企业;路径分析显示,流动性约束效应是其核心机制,税负粘性降低了企业自由现金流水平,迫使企业通过税费替代的方式中和财务压力;进一步研究发现,税负粘性对企业社保缴费的挤出仅在短期存在,但仍然对其经济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税收放管服改革有助于缓解企业税负粘性及其对社保缴费的挤出效应。据此,应着力提高减税政策靶向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减少弹性征管空间,强调税收执法规范性,实现税收领域实质性去任务化。

    2025年07期 No.448 13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欢迎订阅2025年《财经科学》月刊

    <正>《财经科学》杂志是1957年创刊的当时为数不多的经济理论刊物,由教育部直属院校西南财经大学主办并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求是为本,创新为先”作为办刊理念,以“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际知晓”作为办刊目标。本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经济理论研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开放服务。本刊以应用经济学研究为主体,突出金融学科特色,兼顾研究理论经济学、管理学、社会问题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问题,倡导新学科研究。本刊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予以极大关注,同时注意反映西部地区的经济问题。

    2025年07期 No.448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