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洋;张龑;史晓洁;季丁筠;
机构投资者的短期主义对资本市场稳定具有不利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尚未从机构投资者视角明确回答如何培育对心资本的问题。本文在梳理耐心资本培育政策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企业信息不对称水平对耐心资本培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信息不对称水平下降有助于耐心资本培育。机制检验表明,信息不对称水平下降在耐心资本培育方面发挥的信息效应是通过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实现的。信息效应在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发挥了更强的作用,对于资产与负债匹配型、使命导向型和专业机构投资者具有更高价值。本文为耐心资本培育提供了微观证据,对抓住耐心资本培育工作落脚点及应对资本市场短期主义现象具有一定的政策和实现启发。
2025年06期 No.447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 楚尔鸣;刘凯;李源;
经济下行背景下平衡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双重目标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现从“总量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型。本文基于2014—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近周期金融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还周期制造业中长期金融政策的实施稳定了目标企业投资总量并显著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且风险偏好程度更高、数字化转型更深入、外部市场竞争更激烈的企业政策效果更好。机制分析发现,政策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规模约束、融资期限约束、融资成本约束而扩充企业有效投资、优化投资期限结构、降低投资成本进而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拓展性分析发现政策冲击具有产业链溢出效应,有利于整个经济系统在下行周期回升向好。本文有助于揭示逆周期金融政策的微观经济机制及效应,为健全宏观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启示。
2025年06期 No.447 1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 杨文华;卢露;臧敦刚;
本文以2011年实施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背景,基于2006—2015年我国26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本地化创新能力,且在200千米的空间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科技金融政策通过促进有限空间内城市间的技术互补和引导高技能人才流动,推动了本地化创新能力的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科技金融政策对产业高级化程度高的城市和东中部区域的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理解科技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并为优化科技金融政策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6期 No.447 3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 卓越;曾帅;陈洲;
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系统重构了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的互动逻辑。本文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22年超260万条政府采购合同微观数据,考察该制度对跨区域政府采购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显著提升跨区域采购比例;(2)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通过提升采购透明度,破除行政壁垒和规范招标行为三条渠道发挥作用;(3)异质性检验表明该效应在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和地区开放程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4)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增加了省际间政府采购合同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采购合同错配问题。本研究为完善公平竞争政策,优化政府采购治理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微观证据与政策参考。
2025年06期 No.447 6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 尹靖华;徐升;海鹏;
基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从流动人口个体微观视角测度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并研究了其对流动人口就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对流动人口的就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可及性每增加1个标准差,流动人口选择该城市就业的几率比提高10.1%,流动人口每个月愿意放弃13.8%的收入来获得10%的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提升。在各项公共服务中,幼有所盲的可及性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最为显著。然后依次是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而病有所医的可及性对流动人口的区住选择影响不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学历较高的、自在或创业型的、农村户籍的和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更加效感。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时间、落户意愿、社会融入感以及家庭流动,低可及性对流动人口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本文拓展了公共服务与人口迁移的研究范畴,为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参考。
2025年06期 No.447 7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 孔希贤;郎丽华;王钰良;
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作为对外开放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能够释放制度如利助力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文基于2011—2022年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跨境电商综试区在各地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对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可以显著提高城市新质生产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提升城市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城市、三线及以上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市场一体化程度和交通通达程度高的城市,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的城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促进城市新质生产力提升主要依靠创造效应而非邻近城市的特移效应。此外,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的新质生产力提升效应会带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结论对政府持续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制度创新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启示。
2025年06期 No.447 9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 李玉银;陈莹;逯东;
本文借助地方政府开通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0年城投债为研究样本,深入考察了政府数据开放是否有利于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数据开放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且该影响通过提升区域创业活跃度,提高财政透明度,降低财政压力的具体路径发挥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高时,政府数据开放降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效果更强。本文深入分析了政府数据开放质量及其不同维度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影响,发现政府数据开放质量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具体地,数据层和平台层两个维度的质量能够发挥风险降低作用,而准备度质量对降低风险无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拓展和丰富了有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化解思路,为如何从政府数据开放的角度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年06期 No.447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 王振华;代瑞婕;张广胜;
畅通农业国内大循环,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城市尺度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价值链循环分解方法测度农业国内大循环水平,并运用排序Logit模型实证检验农业国内大循环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在测度层面,当前中国农业国内大循环水平较高,且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农业国内大循环的内部结构看,农业区域间循环水平远高于产业间循环水平。在影响效应层面,农业国内大循环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产业间循环的作用显著强于区域间循环。东部地区的农业国内大循环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层面,农业国内大循环通过提高农业规模效率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畅通农业国内大循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5年06期 No.447 12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齐琳琳;彭淼;孙竞成;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中国产业格局,这对数字科技人力资本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中国工商注册企业数据库,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方法识别数字科技企业,并以2009年中国专业型硕士扩招为拟自然实验,构造数字人才供给冲击指标,采用2001—2020年城市层面数据构建强度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数字人才供给冲击对数字科技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型硕士扩招通过扩大数字科技人才供给,显著促进了数字科技企业的发展。尤其在人才缺口较大,风险投资水平较高,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这一效应更为凸显。机制分析显示,数字人才供给冲击显著提升了数字科技企业的研究生员工占比、校企人才合作项目数量以及数字化应用程度。本文结果不仅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在支持数字科技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优化高等教育政策提供了经验依据。
2025年06期 No.447 13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